在“示范”中走向卓越_okooo官方网站-okooo官网下载-okooo手机网

在“示范”中走向卓越

发布时间:2024-09-08 09:58:51 来源:okooo手机网 作者:澳客竞彩

  医药卫生行业因其专业性与特殊性,对人才有着高要求和高需求。作为重庆市内顶级规模、总实力最雄厚的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为库区、渝东南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充实了基层医疗人才队伍。

  两年前,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规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借着创建示范的东风,护理、药剂和医学检验技术3个重点专业得到全力发展。加强校院融合、改革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让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更加出类拔萃。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未来就是学校的未来。”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校长张展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所曾被誉为“天使摇篮”的专业学校,正朝气蓬勃地朝着卓越之路大步前行。

  “这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这和同样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但主要症状为呕血、黑大便的患者在护理措施上有哪些不一样?”护理专业课教师兰才安一边查房一边问学生。虽然是在医院,但其实这也是一堂内科护理课。

  “临床护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照本宣科’,既把学生局限在书本知识内,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兰才安说。因此,他把学生带到病房,用临床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情景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如何才能在教学上取得突破,让教师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医药卫校看来,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教结合,校院融合”是必由之路。

  依托学校附属医院教学资源,一方面,学校将护理教学师资与附属医院临床和护理一线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医院也为学生见习、实训提供了绝佳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病房,熟悉今后的工作岗位。

  “医教结合,既让老师当医生、护士,医生、护士也当老师,学生既能在病房学习,老师也能在病床边教学。”兰才安说,以他自己为例,虽然作为学校专职专业课教师,一周还是会有固定几天时间上午在医院查房,下午为学生上课,遇到有需要,还会把课堂设在病床边,一边做相关操作一边为学生讲解、示范。目前,该专业有20多位专任教师在附属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等承担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附属医院也有10多位医生和5位护士承担了教学任务。

  实践证明,在示范校建设的近两年时间中,“医教结合,校院融合”培养了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让教师临床实践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相结合。更重要的是采取“学校内建病房,医院中设课堂”的方式,满足了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需要。

  学校认为,把部分实训课堂设在医院,甚至按照医院的要求来布设课堂,能够让学生今后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同时,学校还利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安排学生轮流到附属医院做临床见习和实训。“这样融教室、病房、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该专业负责人说。

  时代发展,企业要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一些新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根据公司需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在就业市场中为学生创造优势,赢得先机。

  为此,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其中,药剂专业把目光盯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积极申报,学校被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药剂专业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打造药剂专业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有更多学习选择,使所学知识与技能“与时俱进”,能更快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

  药剂专业的网络精品课程和普通课程有何不同之处?“网络精品课程依托学校的校园网络,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精品课程,不用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专业负责人傅凌莉说。

  学校在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前做了详细的行业调研,让课程内容更符合医院、制药企业、药店等主要企业对人才的不一样的需求,使课程多元化而富有明确的目的性。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做到了有针对性地把重点、难点贯穿到整个网络精品课程中。“我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单元和模块,还可以对课程进行反复观看,对我们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该专业学生吴莹莹谈到自己学习网络精品课程的感受时说。

  作为牵头单位,重庆医药卫校与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新疆喀什地区卫生学校、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成都铁路卫生学校等学校联合,组织多名实践丰富、理论深厚的一线专家、教师,集群体智慧共同开发课件、制作PPT、录制教学视频,使网络课程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实现了有效共享,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建设,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在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傅凌莉说,有专家在考察后指出,学校网络精品资源建设的背后,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手段,使工作任务对接教学任务和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很容易实现从学校学生到行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

  校企合作一直都是职业教育中的“重头戏”。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过程中,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与公司进行深层次地融合,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成为各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这学期开始,我们新开设了《检验医学导论》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认同感。”该专业负责人杨华介绍。据悉,在该课程开设之初,学校就与13位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对该专业所涉及的岗位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我们了解到,尽早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思维,能够让学生今后在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杨华说。

  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为何会对学校课程设置产生影响?原来,该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首先在机制上为校企合作深入实施提供了保障。专委会中的专家全部来自区内外二、三级医院,如涪陵区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李渡镇中心卫生院,垫江县人民医院等。

  除了课程前期调研,专委会成员还全程参与到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如在课程标准的编写中,根据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加大了实践课程和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训练。不仅如此,在学校编写的《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指导》、《临床检验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中,行业专家还全程参与教材编写、修改和评审。

  每周,涪陵区中心医院检验科的施迎春都会到学校进行8课时的教学。作为医院临床检验部门的负责人,他常常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纳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内容立足于缩短课堂和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能尽早对岗位有所认识。”施迎春说。除此之外,学校还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甘晓玲等3位专家会定期到学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和师资培训,还会指导、培训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校企合作的开展还满足了该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进行实验课的需要。如实训课用到的痰液、脑脊液、血清、尿液、粪便等检查标本,老师就会带领学生到合作医院进行实践教学。不仅如此,老师还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合作企业。在华南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工作帽,进入车间、厂房了解公司制作工艺、流程,企业也会派出专门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提高专业建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实现了零距离“接轨”,使学生还未毕业就培养起浓厚的专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职业岗位上更加出彩。

  医院设在学校,学校建在医院。对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来说,无论是人才教育培训、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还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附属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门诊部等科室齐全,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开放床位120张,辐射周围近6万人口。

  为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学校建立了相关运行机制保障学校和附属医院的深层次地融合。如在教学和临床机构设置的融合中,学校将专业教研组设置在了临床科室;在教学和临床岗位的融合中,临床科室负责人和教学管理者合一,医生、护士与教师合一。同时,所有公招的医学相关毕业生都需要到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满3年,才能从事理论教学。“我们还把学校所有专业的实训室都放置在了附属医院,病房即是学生完成实训、见习的场所,也是开展医疗服务的场所。”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医教结合,校企共育的开展,既达到了职业教育实训环境贴近工作、贴近岗位的要求,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也促使了附属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共同发展。

  目前渝东南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护理、药剂、检验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中,有40%-50%是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毕业生。

  一年来,学校开展急救护理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培训、药物营销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基层检验人员培训等社会培训达400人次以上。

  2013年,护理专业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中职学校第一批市级重点专业。先后承办了重庆市第五届、第六届中职学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二届三峡工程重庆库区职业技能大赛护理技能竞赛。

  学校教师在国家、市、区学术团体参加有22个学科委员会,有20人次担任各学科委员会或专委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职务。

  2013年,荣获重庆市政府首届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首届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涪陵区政府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涪陵区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近两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48篇,参编教材(正式出版)24册,其中13人次任主编、副主编;30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

  2012年、2013年,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