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知识都在这里_okooo官方网站-okooo官网下载-okooo手机网

速看!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知识都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4-10-12 07:29:05 来源:okooo手机网 作者:澳客竞彩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预防接种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答:是指为了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答: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答:免疫规划是指依照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 依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水平。

  答: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适龄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答:目前我省对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多糖疫苗和A+C群多糖疫苗。

  答:是指接种单位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疫苗使用说明书,在相对固定的接种服务周期时间内,为接种对象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

  答: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补充免疫(原称为“强化免疫”)是一种较常采用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形式。

  答:在传染病疫情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传染病疫情蔓延,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答: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答: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为依据而制定的。如乙肝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儿童的长大,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

  答: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一样的部位接种。严禁将两种或多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如选择不同时接种,应优先保证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答: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进行接种。灭活疫苗和口服减毒活疫苗,如果与其他种类疫苗(包括减毒和灭活)未同时接种,对接种间隔不受限制。

  答: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有≤6周岁的孩子迁入其他市(地区)、县(区),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所在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可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答: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性能上不存在很明显差距。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所有的疫苗都会有一定水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在不良反应发生水平上无显著差别。进口的疫苗与国产的疫苗相比,研发经费投入较高,加上关税、运费及营销成本等因素,价格与国产疫苗就有了一定的差距。选择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取决于个人对疫苗性能与价格这两个因素的重视程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自费接种进口疫苗,但如果考虑性价比,选择国产疫苗也不错,不要陷入价格越高就越好的误区。

  答:接种卡介苗后能使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可阻止结核杆菌在人体内的繁殖和播散,因此它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有较好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结核病高、中等流行地区,新生儿应尽早接种卡介苗。我国的免疫程序是新生儿出生时接种1剂卡介苗。

  答:我国大多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及儿童早期的感染,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易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1岁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将有90%以上的人会变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由此可见,新生儿预防乙肝特别的重要。所有的新生儿都应当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龄的免疫程序,完成3剂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均不主张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完成并免疫成功者再进行加强免疫。这是因为:乙肝疫苗初免成功后,免疫持久性较好,根据国内观察,接种疫苗后15年保护率仍高达88.6%。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成功者在自然接触乙肝病毒(HBV)后,记忆性B淋巴细胞受到乙肝病毒(HBV)攻击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已证明即使在低抗体或无抗体的免疫者中,5年以后体液免疫记忆反应任旧存在。有细胞免疫存在,有人观察证实接种乙肝疫苗除有体液免疫回忆反应外,同样存在特异细胞免疫记忆。在乙肝疫苗的保护下,无需加强免疫,儿童可以安全度过HBV感染的高风险期(1~3岁),再加上免疫屏障的作用,免疫儿童感染的机会大幅度减少。但是,对高危人群(如血透析病人、医务人员等)应每6~12个月进行抗体检测,当抗-HBs<10mIU/ml,可进行加强接种。

  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HBsAg(乙肝表面抗原),诱导人体主动产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而发挥作用。接种第1针疫苗后,多数抗-HBs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下限;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抗-HBs才转为阳性,即开始接种后35-40天对HBV有免疫力;接种第3针可使抗-HBs水平明显升高,延长保护年限。新生儿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高达95%-100%,保护期可达22年以上。人体主动产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记忆,即使抗-HBs转阴,再次接触HBV,机体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抗-HBs,因此,非高危人群无需加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答:对于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二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答:虽然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乳汁中可检出HBsAg和HBV DNA,而且有学者觉得皲裂、婴幼儿过度吸允甚至咬伤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幼儿,但这些均为理论分析,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即使无免疫预防,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的感染率几乎相同。更多证据证明,即使孕妇HBe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正规预防后,不管孕妇HBs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 DNA。

  答:(1)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液,再对伤口用0.9%NaCl溶液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处理。(2)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3-6个月后复查。(3)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抗-HBs≥10mIU/ml)者,可不做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同时在不一样的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

  答: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原因,极少数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以内就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如果监护人怀疑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发生了不良反应,就应该及时向接种人员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或报告。

  答:包括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情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答:红肿是炎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预防接种时都会存在的现象,它是机体对各种具有损伤刺激物的应答性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接种疫苗时,多采用注射方法,其本身就能刺激人体造成轻微的创伤而引起炎症;同时,疫苗本身是一种异物,且有一定的毒性,疫苗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所含的防腐剂,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另外,接种活疫苗实质上是引发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除能引起与该微生物毒力相似的轻度感染过程外,也可伴有炎症反应。

  从免疫学角度看,炎症反应是由于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或激活血浆或组织液中的炎症介质所致。接种疫苗引起的炎症固然可能会对受种者造成损害,但它更有助于血液中的补体、抗体等渗出,加强防御作用。

  答: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留观至少30分钟。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先见于面部和颈部,然后遍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轻度黄染,巩膜发黄,但手心、足底不黄,血胆红素<12mg/L,在出生后第4~6天达高峰,足月儿多在生后7~10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儿童,除黄疸外,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可以接种各种疫苗。

  病理性黄疸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疾病、药物性黄疸)。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要考虑是不是为病理性黄疸: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在 1天内超过 6 mg / d L;血胆红素>12mg/L;黄疸维持的时间超过 2周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也不能接种疫苗。

  答:所谓“过敏体质”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过敏反应有轻有重,真正因疫苗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罕见。相对于不接种的患病风险,接种的获益更大。所谓“过敏体质”者接种后可加强观察,如果有过敏表现,可以及时对症治疗,正常情况下不会对健康有影响(也不影响接种效果)。如对已知疫苗成分严重过敏或既往因接种疫苗发生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其他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的,禁忌继续接种同种疫苗。

  答: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单纯性热性惊厥史,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等),病情稳定的脑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感染(梅毒、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

  答:有必要。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能够得到免疫力,从而大大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

  答: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答:我国已有5个生产企业的新冠病毒疫苗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其中,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有3个灭活疫苗和1个腺病毒载体疫苗;此外,还有1个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获批紧急使用。

  答:附条件批准上市的3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所)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兴中维)生产。

  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亚单位疫苗为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智飞龙科马)生产。

  答:目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首剂与第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要在3周及以上,第2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

  重组亚单位疫苗需要接种3剂;首剂和第2剂的间隔、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建议要在4周及以上。第2剂尽量在接种首剂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首剂后6个月内完 成。

  答: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都是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接种单位做。通常情况下,接种单位设在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者综合医院。如果接种涉及到一些重点对象比较集中的部门或企业,当地也会依据情况设立一些临时接种单位。

  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会按要求公布能够直接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接种单位,包括地点、服务时间,请大家关注有关信息发布平台。

  答:疫苗接种的禁忌是指不应接种疫苗的情况。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的基本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5.妊娠期妇女。有些禁忌,比如正在发热等是暂时的,当导致禁忌的情况不再存在时,可以在晚些时候接种疫苗。

  答: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如果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且不能排除是疫苗引起的,则不建议接种第二剂次。要了解疫苗成分,对疫苗成分既往有过敏者不能给予接种。

  接种时,受种者要如实向接种医生报告身体健康情况及疾病史、过敏史等;接种医生将会询问受种者的健康情况及既往过敏史。

  答: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现阶段建议用同一个企业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如遇疫苗无法继续供应、受种者异地接种等特殊情况,无法用同一个企业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时,可采用别的企业生产的灭活疫苗完成接种。

  答:目前已获批的5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部位均为上臂三角肌,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根据当地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如实提供本人健康情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如发生疑似不良反应,报告接种单位,需要时及时就医。

  答:接种疫苗后,可能有极少数人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情况。严重危及到生命安全的急性过敏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如发生急性过敏反应,可以在现场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晕厥也大多出现在接种后半小时内,如接种后立即离开留观现场,可能会因晕厥给受种者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需要在接种单位指定区域留观半小时。

  答:通常,灭活疫苗需多次接种才可以做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新冠灭活疫苗第1剂次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部分免疫应答,第2剂次接种后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剂次之间的间隔,通常要根据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确定剂次之间的最小间隔。如未能在程序间隔要求的时间完成两剂接种的,应尽早补种。

  答:对全程免疫为两或三剂次程序的疫苗,未全程接种者,建议尽早补种未完成剂次,无需按照免疫程序重新开始接种。

  答:对在14天内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在第2剂接种3周后尽早补种1剂灭活疫苗。对在14-21天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的,无需补种。

  50问:曾建议HPV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不能同时接种,那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呢?

  答:新冠病毒疫苗是新疫苗,为便于识别或区别也许会出现的疑似疫苗不良反应,目前不建议新冠病毒疫苗与其他疫苗(包括HPV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不是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就不能接种其他疫苗了,只是建议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间隔两周以上接种。一定要注意的是,当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紧急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

  答: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荐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对于有备孕计划的女性,不必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

  虽然目前尚无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哺乳婴幼儿有影响的临床研究数据,但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哺乳期女性(如医务人员等)接种疫苗。考虑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参考国际上通行做法,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答:60岁及以上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目前,4个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纳入该人群的数量有限,重组亚单位疫苗Ⅲ期试验尚在进行中,暂无疫苗对该人群的保护效力数据。但上述疫苗Ⅰ/Ⅱ期临床研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人群疫苗接种安全性良好,与18-59岁人群相比,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略低,但中和抗体阳转率相似,提示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答:慢性病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健康情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建议接种。

  答: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该人群(例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类人群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及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答:现有研究数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6个月内罕见再次感染发病的情况。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无症状感染的人),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6个月后接种1剂。

  答:根据前期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研究,接种第二剂次灭活疫苗大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答:在疫苗接种前无需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接种后也不建议常规检验测试抗体作为免疫成功与否的依据。

  58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还需做核酸检验测试吗?接种证明能否替代核算检验测试报告?

  答: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由于以下原因,受种者极少数因保护失败仍出现核酸检验测试阳性或发病:1.全程接种疫苗后,个别因免疫失败而未获得有效保护,这部分人群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可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2.疫苗接种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保护效果。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3.处于疾病潜伏期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的人,即使接种疫苗,仍可能因已被感染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

  上述人群有可能成为传染者,在新冠疫情防控有必要进行核酸筛查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证明不能替代核酸检验测试报告,还需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核酸检测。

  答: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病毒是最简单的生物之一,它的增殖要依靠活的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病毒会发生变异。世界卫生组织、各国研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都在重视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也在开展相关研究,这将为后续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预警和科学分析依据。

  答:从前期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和紧急使用时收集到的信息,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大范围的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疼痛等,也有发热、乏力、恶心、头疼、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后续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加强不良反应实时监测和评估。

  答:对于个人来说,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100%,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群体来说,在没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所以,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现阶段一些防控措施仍然要坚持,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通风等保护措施。针对人群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将随着新冠疫苗人群覆盖率的提高,国内外疾病的流行形势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今天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家庭报社等主办的“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预防接种既是孩子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亿剂次,不少朋友纷纷留言:“我就是2亿分之一”。现在离“五一”还有一周多时间,没有接种疫苗的朋友,抓紧时间啦。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如何合理接种疫苗 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25日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正因为打了疫苗,无数孩子的头顶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